95书阁 > 历史小说 > 崛起于汉末并州 > 第135 章 返回长安
换源:


       赵辰听完,眉头紧皱,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与痛惜:“没想到我军装备如此精良,还会损失惨重,还是骑兵军团太少了。”他紧握拳头,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。

沉默片刻,赵辰抬起头,目光重新落在黄忠身上,道:“本王知道了,我军缴获几何?”

黄忠再次拿出一张纸,念道:“我军此次共斩首十七万余级,俘虏十四万余,逃回草原者大约四五万余人。

缴获战马十余万匹,牛羊无数。王上,这些缴获只是这里的,不算乌桓王庭。”

赵辰听完,微微颔首,神色凝重:“本王知道了。”随后挥了挥手,示意黄忠去忙其他的。

黄忠看到赵辰挥手,知晓赵辰此刻需要静一静,便拱手退出了大帐。

黄忠离开后,赵辰独自在帐中踱步,思绪万千,这场战役的惨烈远超他的想象,五万多将士的生命就这样消逝,近万多将士需要退伍,他们可都是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。

赵辰回想起出征前的壮志豪情,他本以为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精心的战略部署,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。

然而,战场上的变数总是让人猝不及防,踏顿率领的乌桓联军的凶悍超出了预计,给己方造成了巨大的伤亡。

“四万两千五三百名兄弟啊……”赵辰喃喃自语,眼眶泛红,他深知,这些将士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,他们的亲人正在翘首以盼,等待着他们的归来,可如今,他们却永远留在了这片陌生的草原上。

赵辰走到案几前,拿起笔,想要写下些什么,却又不知从何写起,他重重地将笔放下,心中暗暗发誓,一定要让这些牺牲的将士们得到应有的荣耀和抚恤,让他们的家人过上安稳的生活。

此时,大帐外传来一阵嘈杂声,赵辰回过神来,走出大帐,只见一群士兵正在忙碌地搬运着缴获的物资,战马的嘶鸣声、士兵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。

赵辰看着这一幕,心中稍稍得到一丝慰藉,这些缴获的物资,至少能为军队的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。

“王上!”管亥匆匆赶来,行礼道,“我们是否要立即启程前往乌桓王庭?”

赵辰沉思片刻,说道:“让将士们休整两日,统计好伤亡和缴获情况,再做打算。”

第二日,晨曦透过营帐的缝隙,洒在赵辰那凝重的脸上,他身着战甲,腰佩宝剑,端坐在中军大帐的主位上,目光扫过麾下的文武官员。

“诸位,今日召集大家前来,便是要共商这乌桓部落的处置之策。”赵辰的声音沉稳而有力。

帐下,谋士们身着长袍,神色严肃;武将们铠甲铮铮,威风凛凛。

一位谋士率先拱手说道:“王上,依下官之见,应当将乌桓部落迁入我们的境内,如此方能更好地加以管束,也可促进民族融合。”

一位年轻气盛的校尉立刻反驳道:“此言差矣!乌桓之地广袤,若将其迁入,恐生变数,倒不如在乌桓之地建造城池,派兵驻守,彻底占领此地,以保边疆安稳。”

众人纷纷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

赵辰微微皱眉,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诸位所言皆有其理,然此事关乎重大,需从长计议。”

这时,郭嘉站了出来,他轻摇羽扇,缓缓说道:“王上,嘉以为,迁入乌桓部落虽有利于融合,但管理难度颇大。

而若直接占领,虽可掌控此地,但也易激起乌桓人的反抗。

不如在乌桓之地设郡,由幽州管辖,既能体现王上权威,又能给予乌桓一定的自治权,逐步同化。”

众人听了,皆陷入沉思。

黄忠说道:“设郡倒是可行,只是这治理之法需得当,否则难以服众。”

郭嘉接着说:“还需加强军事防御,以防乌桓人叛乱,同时,要发展当地经济,让乌桓人感受到好处。”

赵辰点了点头,说道:“不服、反抗、叛乱,他们敢吗。”

众人你一言我一语,讨论愈发激烈。

赵辰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意见,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想法。

他站起身来,双手背后,目光坚定地说道:“诸位,经过大家的商议,将乌桓之地设郡,由幽州管辖,此策可行,但后续的治理工作至关重要,务必谨慎行事。”

众人齐声应道:“谨遵将军之令!”

赵辰接着说道:“派遣官员之事,需选贤任能,不可有丝毫马虎,军事防御也要加强,确保边境安宁,经济发展方面,要因地制宜,让乌桓之地繁荣起来。”

“王上放心,我等定当竭尽全力,不辱使命!”众人齐声回应。

会议结束后,赵辰独自在营帐中踱步,心中思索着未来的种种可能,他深知,这一决策关乎着自己治下的稳定,必须谨慎对待,不容有失。

第二天,经过两日的精心修整,赵辰站在高坡之上,目光坚定地望着他的大军,他决定留下骑兵军团和乌桓骑兵。

回师的大军在赵辰的目送下渐行渐远,马蹄扬起的尘土弥漫在天际,仿佛一幅壮阔的画卷。

待大军的身影消失在视野尽头,赵辰转过身来,率领数万骑兵向着曾经的乌桓王庭疾驰而去。

到达王庭后,赵辰下令让将士们在此休整一日,王庭中,曾经乌桓的旗帜已被换下,取而代之的是赵辰所属的军旗在风中飘扬。

赵辰站在王庭的高处,俯瞰着这片土地,心中思索着未来的规划。

一日的休整过后,赵辰找来楼班,楼班心怀忐忑地走进营帐,他深知此次会面将决定乌桓未来的命运。

赵辰坐在营帐中的主位上,神色严肃地说道:“本王决定在此设郡,从今以后你们就归幽州管辖,本王会派得力的官员来此管理。”他的声音坚定有力,不容置疑。

楼班听完,心中一沉,他清楚地知道,赵辰的话只是通知他,而不是与他商议,但此刻,面对强大的赵辰,他也只能选择接受,楼班脸上露出一丝无奈,但仍保持着恭敬的姿态。

赵辰看着楼班的表情,似乎看穿了他心中的忧虑,缓声道:“楼班,你放心,本王会交代好上任的官员,他们会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百姓一样对待乌桓百姓。”

楼班听完,心中稍稍安定了一些,立刻行礼道:“楼班带乌桓百姓谢过大王。”

赵辰又道:“楼班,收拾一下,三日后随本王一起前往长安。”

楼班一听,立刻拱手道:“楼班遵命。”

楼班离开营帐后,赵辰陷入了沉思,他深知治理这片土地并非易事,要让乌桓百姓真正归心,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力的威慑,更是公正的治理和真心的关怀。

而楼班回到自己的居所后,也开始着手准备前往长安的事宜,他心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,也有对未来的一丝期待,他知道,自己前往长安,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。

在接下来的两天里,赵辰派出手下的将士深入乌桓部落,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和需求,他还与将领们商议着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有效的防御和管理体系。

与此同时,楼班也在努力地安抚着乌桓百姓的情绪,向他们解释着赵辰的决策和未来的规划,有些百姓心中仍有抵触,但在楼班的劝说下,也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。

终于,三日之期已到,赵辰和他的骑兵队伍整装待发,楼班也带着几个亲信随从一同出发。

一路上,赵辰与楼班交流着,向他讲述着中原的文化和治理之道,楼班认真地聆听着,心中对赵辰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几分。

经过多日的奔波,他们终于在年前抵达了长安,长安的繁华让楼班目瞪口呆,他从未见过如此宏伟的城市和繁荣的景象。

在长安,赵辰为楼班安排了住处,并带着他参观了自己治下的各个机构,楼班亲眼目睹了赵辰的强大和有序的管理,心中对未来乌桓的发展充满了希望。

在未来的日子里,赵辰按照承诺,选派了一位公正且有能力的官员前往乌桓郡之地,这位官员带着赵辰的嘱托,努力地开展着治理工作,与乌桓百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。

飞卢小说,飞要你好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