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5书阁 > 历史小说 > 拍案惊奇新编 > 第17章 刘东山的跌宕江湖路(1)
换源:


       第一回

刘东山京城卖马美少年途中同行

列位看官,今儿个咱要讲一段明朝嘉靖年间的奇事儿。话说在北直隶河间府交河县,有一号人物,名叫刘嵚,大伙都唤他刘东山。这刘东山可不得了,在北京巡捕衙门里,那是缉捕军校的头儿。他一身武艺,骑马射箭样样精通,尤其是箭术,堪称一绝,百发百中,江湖人称“连珠箭”。就凭这一身本事,不管多凶悍的盗贼,在他面前都如同瓮中之鳖,手到擒来。这么多年下来,刘东山也积攒下不少家业。

到了三十多岁,刘东山突然厌倦了这打打杀杀的日子,心想:“我也赚了些家业,这刀头舔血的营生,哪天不小心折了性命,可就不值当了。”于是一咬牙,辞了职,回本县打算另谋生计。

有那么一天,正值冬末年末,寒风呼呼地刮着,像刀子似的割人脸。刘东山赶着十来头驴马,一路颠簸到京城去卖。这一趟运气不错,卖了一百多两银子。交易完成后,他来到顺城门,也就是现在的宣武门,打算雇头骡子回家。在骡马主人的店里,嘿,巧了,正好遇见邻居张二郎也进京来了。这张二郎瞧见刘东山,老远就打招呼:“哟,东山兄,这是要去哪儿啊?”

刘东山笑着应道:“我刚把牲口卖了,打算雇骡子回家。今天先住下,明天就出发。”

张二郎一听,脸色一紧,担忧地说道:“东山兄,您可得小心呐!最近这路上可不太平。良乡、郸州那一带,常有盗贼出没,光天化日之下就敢打劫。您老兄带着这么多银子,又没个伴儿,独自一人,可千万得留个心眼儿!”

刘东山一听,当时就眉毛倒竖,眼睛瞪得像铜铃,嘴唇微微颤抖,双手下意识地握成拳头,做出个开弓的姿势,接着仰头哈哈大笑起来,那笑声震得店里的人耳朵都嗡嗡响。他扯着嗓子喊道:“我刘东山纵横江湖二十载,张弓追贼,箭无虚发,还从未遇过敌手。就凭这次买卖,怎可能会折本!”

这一嗓子喊出去,店里满座的人都纷纷回头看他。有的人还好奇地打听他的姓名,嘴里念叨着:“久仰,久仰!”

张二郎在一旁,心里暗叫不好,心说:“我这嘴,真是多事儿,怎么就提这茬儿了。”赶忙起身作别,匆匆出了店门。

刘东山睡到五更天,鸡还没打鸣呢,就麻溜地爬了起来。他麻利地梳洗一番,把银子紧紧地绑在裹肚内,牢牢扎在腰间,肩上挂好一张弓,衣服外面再挎上一把刀,两膝下还藏了二十簇箭。挑了一头高大健壮的骡子,飞身骑上,狠狠一鞭,那骡子便撒开蹄子飞奔向前。

走了三四十里路,来到良乡。这时,后面有一人骑着马急速赶来,马蹄声“哒哒哒”地响。这人碰到刘东山的骡子后,便缓缓勒住缰绳停了下来。

刘东山抬眼打量,只见来者是个二十岁左右的美少年,那穿戴打扮,十分讲究。瞧他身着黄衫,头戴毡笠,腰佩短剑,手持长弓。箭房里新箭二十多枝,马额上红缨一大簇。裹腹的装饰精美,端的是个白面郎君;那骏马紧勒缰绳,喷气嘶鸣,好一匹高头骏马!

刘东山正看得入神,那少年远远地喊道:“这位大哥,咱们一起赶路如何?”说着便向东山拱手行礼。

刘东山回道:“好啊!不知兄弟如何称呼?”

少年微笑着说:“在下久仰大哥大名,如雷贯耳。小弟今日有幸相遇,实乃缘分。我姓甚名谁不重要,大哥叫我小弟就行。不知大哥这是要去往何处?”

刘东山答道:“我要回原籍交河县。”

少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,说道:“巧了!小弟家在临淄,也是世家子弟。幼年时也曾读过书,只因痴迷弓马,就把书本扔了。三年前带了些本钱进京做生意,赚了些利息。如今打算回家成亲,正好与大哥结伴同行,路上也能多个照应。咱们一直走到河间府城,再分道扬镳。这可真是太好了!”

刘东山一路观察,见这少年腰间沉甸甸的,说话温和有礼,相貌英俊潇洒,身材虽小巧却透着一股英气,心想:“这少年看着不像歹人,而且有个伴同行,路上也不寂寞。”心中自是欢喜,应道:“那敢情好!”

当晚,两人一同住进了旅店。这一夜,刘东山睡得那叫一个香,心里琢磨着:“这一路有这少年作伴,倒也轻松愉快。”可他哪知道,这看似美好的相遇,背后却隐藏着一场大危机。

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飞卢小说,飞要你好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