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5书阁 > 玄幻小说 > 千秋平淡载壶中 > 我有人证 千千万万
换源:


       这站在高出处挥举冤旗的自然是李鹤兴。

“放肆!太子寿宴,你焉敢如此!拿下!”。

城上城下议论纷纷。

太子挥手示意众人退下,神色如常道:“你是何人,有何冤屈?”

李鹤兴深吸一口气,大声喊道:“禀告太子殿下,小人乃安州巡抚李成儒之子,李鹤兴!我父冤枉!”

这件事人尽皆知,一时间鸦雀无声。

太子淡然道:“你父之罪,铁证如山,而且已畏罪自杀,哪还有什么冤枉。”

李鹤兴昂首道:“请问殿下,有何铁证可以证明我父之罪?”

兵部官员呵斥:“混账!那些书信难道不足以证明吗?还有你父亲写的涉及到我大齐布防的手书,不过没来得及送出而已。”

“我父亲的笔迹,我也可以模仿。”

“你是他子,儿子模仿老子的笔迹,你模仿的相似有何稀奇。”

李鹤兴没理会兵部官员,而是看向太子:“殿下,请唤几位书法大家,问问他们模仿我父亲的笔记需要多久。”

太子道:“你想证明什么?”

“我想证明,有心人想要模仿我父笔迹,并不难。”

太子转身道:“礼部尚书,你见过他父亲的笔记,你说,多久。”

礼部尚书有些发蒙,不明白太子是什么意思,是说难好,还是不难好呢?

太子瞥了一眼:“照实说。”

礼部尚书咬了咬牙,“殿下,给老臣月余时间,可模仿出七分。”

太子又转向另一边,“太傅,你呢?”

“额,差不多。”

他知道没必要再问下去了。

“笔记是可以模仿,可毕竟是从你父亲的书房翻出来的,硬说不是,也有些牵强。”

“太子殿下,来往书信,为何不烧毁?我父何至于如此大意?”

“可,不只有物证,还有人证。”

李鹤兴疑惑道:“谁?”

“你家的仆从。”

李鹤兴心中所想,我家五十四口全部死于狱中,哪还有什么仆人?

表面却不动声色:“请将他传唤至此,我要和他公开对证。”

当看清来人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,李鹤兴便说道:“我不认得他。”

“少爷,我是两个月前才进的府门,您不认得我正常,老爷见我机灵识字,打算等您回来让我给您当个伴读,谁知,唉,姥爷糊涂啊。”

李鹤兴冷声道:“你是怎么发现我爹的那些书信的。”

“那日我偷偷去老爷书房看书,听见门外有动静知道是老爷回来了,怕被老爷责罚,于是及时躲藏起来,只见老爷掏出信封小心翼翼的藏在凳子下面青石板中,我感觉有些奇怪,等老爷走后我一时好奇,没想到竟是这等逆天之事。”

“陛下,他绝不是我府中之人,我父心善,用的都是那些活不下去的孤寡之人,年龄几乎都在五十往上,他年轻力壮,从哪都能挣口吃食,我父断不会用他。”

“可有真凭实据。”

“您可传问牢狱官人,我全家进来之时,可有曾有过年轻之人。”

“与我父亲交往过的朝官也有不少,总能找出几位去过小人家中的大臣。”

太子还没问话,就有不少官员纷纷站出证明。

“殿下,小臣曾去过几次确实如此。”

“殿下,臣也去过几次,确是实情。”

随即有七八名朝臣纷纷作证。

太子冷脸瞥了一眼发抖的人证,“拖下去严加看管。”

正当百姓以为太子要给李大人平反的时候,吏部侍郎突然说道:“那从你父房中搜出金银珠宝呢,总归是贪墨了不少民脂民膏吧。”

李鹤兴听闻家里竟然被搜出金银珠宝,顿时一愣,随即手舞足蹈的大笑。

太子微微皱眉:“你笑什么?”

“哈哈哈!禀太子殿下,我笑是因为我有证据。”

吏部侍郎问道:“什么证据?”

李鹤兴骄傲的高声说道:“我有人证!千千万万!”

“请殿下派人去问问我父的下属们,问我父吃的与他们有什么不一样。”

“请陛下派人去问问我家附近的菜市口,问他们我家厨娘每天买的是些什么菜。”

“请陛下派人去问问他治下的各县府百姓、士绅、官吏,看他到底是贪墨了哪些人的民脂民膏。”

太子脸上有些阴沉,不是有罪无罪的问题,而是当着满朝文武和异国使者,决不能承认这是一桩错案。

“你说的这些本宫自会调查清楚,可来返多地总得需要时间,你现在毕竟是带罪之身。”

“小人明白”

“现在将你暂时关押刑部,等本宫彻底查清此事定会给你一个交代,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。”

“小民遵旨。”

李鹤兴被带走了,带动着不少百姓一起走了。

他在去刑部的路上还在大声诉说着,像是说给自己,像是说给他人,像是说给天地:“我想不通,自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没有完整的陪过我一天,一直在忙公务。下去赈灾的时候,一块面饼一口水就能对付一天。我父一生不知道鲍鱼是什么味儿,不知道鱼翅长什么样,更不知道一个金元宝拿在手里有多重感觉。”

“小时候馋了,厨房的赵姨娘会偷偷喂我肉吃,我想不通她为什么会死。”

“小时候门房的秦伯伯会教我拿小草编蚂蚱,我想不通他为什么会死。”

“小时候被一颗枣树绊倒了,我拿起斧子要砍它,母亲过来说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,不可胡乱砍杀,我想不通她为什么会死。”

“还有那么多的叔伯姨娘,我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会死。”

读书三件事:阅读,收藏,加打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