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书接上回——
咸淳九年,秋风萧瑟,樊城之城墙在元军的铁蹄与炮火之下摇摇欲坠,终于,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,城门轰然倒塌,元军如潮水般涌入,樊城,这座坚守了数月的要塞,终于被攻破。
城内火光冲天,哭喊声、厮杀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惨烈的画卷。襄阳守将吕文焕,眼含泪光,望着满目疮痍的城池,心中五味杂陈。
在粮草断绝,援军无望的绝境之下,他无奈地做出了决定,举白旗,献城投降。那一刻,历史的洪流无情地冲刷着忠诚与背叛的界限。
消息如野火燎原,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,临安城内一片哗然。丞相贾似道,这个一向以权谋私、欺上瞒下的奸臣,竟在此刻假惺惺地披上了战甲,声称要亲自率军出征,誓死保卫国家。
然而,他的一举一动,都被那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。胆小无能的皇帝赵禥,如同被线操控的木偶,不仅未能展现出丝毫帝王应有的决断与勇气,反而死死拖住贾似道,不让他离开临安半步,仿佛这样就能将灾难挡在国门之外。
各地告急的文书如雪片般飞来,每一封都承载着前线将士的血与泪,以及百姓的绝望与哀鸣。
但赵禥却置若罔闻,依旧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,他的眼里只有歌舞升平,全然不顾国家的风雨飘摇。
终于,在咸淳十年七月的一个闷热夜晚,这位荒~淫~无~度的皇帝,因酒色过度,耗尽了最后一丝生命力,倒在了临安宫中福宁殿的龙椅上,结束了他短暂而荒诞的一生。
那一刻,临安城内外,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,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不安。
紧接着,年仅四岁的赵㬎,在一片混乱与争议中,被推上了皇位,成为了南宋第七位皇帝。
然而,对于一个孩童而言,这沉重的皇冠,无疑是一座难以承受的山岳,南宋的命运,也在这风雨飘摇中,走向了更加不可预知的深渊。
赵㬎奉遗诏,于风雨飘摇中即皇帝位,那一刻,紫禁城内烛火摇曳,映照出谢太后凝重而庄严的面容,她临朝称诏,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。
宫外,雷鸣电闪,仿佛天公也在为这动荡的时局哀叹。
初十之日,朝堂之上,平章贾似道被特许独班起居,他步伐沉稳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,似乎在权衡着这风雨欲来前的每一分力量。
二十八日,皇榜高悬,诏书洋洋洒洒,安抚着三边将士疲惫而坚韧的心。
诏书中,赵㬎以稚嫩却坚定的笔触,命令州郡广举遗逸之士,期望能在这乱世中寻得一丝希望之光。
同时,为缓解民间疾苦,他毅然决定免除浙西安抚司、两浙转运司、临安府现正追究的赃赏钱,这一决定如同甘霖般洒向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心田。
然而,天不遂人愿,期间,天空仿佛破了个大洞,接连不断的大雨倾盆而下,天目山在雨水的冲刷下轰然崩裂,泥石流如猛兽般汹涌奔腾,安~吉、临~安、余~杭等地瞬间化为泽国,百姓的哭喊声与雨声交织在一起,淹死者不计其数,整个江南地区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。
与此同时,北元铁骑并未因这突如其来的天灾而停下脚步,反而趁势加速南下。
赵㬎即位之时,北元铁蹄已踏破四川的宁静,长江中上游的城池一座接一座地沦陷,烽火连天,战鼓不息,每一刻都充满了紧张与不安。
咸淳十年九月,秋风萧瑟,战云密布,元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南宋发起了蓄谋已久的总攻。
大地在铁蹄下颤抖,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南宋子民的心头。
转眼间,时间推进至十二月,寒风凛冽,江面上泛起层层白雾。伯颜,这位元军的统帅,身披重甲,眼神如鹰隼般锐利,率领着如狼似虎的元兵进逼鄂州。
鄂州,这座昔日的繁华之城,如今却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。在青山矶,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悄然爆发。
宋将夏贵,尽管英勇善战,但面对元军的凌厉攻势,仍显得力不从心。战鼓震天,箭矢如雨,两军厮杀得难解难分。
然而,元军的强大火力逐渐占据了上风,夏贵率领的鄂、汉守军终于败下阵来,青山矶上留下了斑斑血迹。
随着夏贵的败退,汉阳、鄂州这两座重镇相继陷落。元军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在南宋的土地上,所到之处,火光冲天,哭喊声震天动地。
伯颜冷静地观察着战局,他深知,胜利只是时间问题。于是,他留下部分士兵守卫鄂州,自己则率领着主力部队,以宋朝降将吕文焕为前部,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,继续向东挺进。
沿江的城池在元军的威胁下摇摇欲坠。
守将们多是吕文焕的旧部,他们深知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,于是纷纷选择归降。元军的旗帜在城头上高高飘扬,胜利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。
次年(德祐元年),元军的攻势更加猛烈。他们如同秋风扫落叶般,迅速攻克了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。
这两座城池的失守,让南宋的防线雪上加霜。元军兵临建康城下,这座承载着无数南宋子民希望与梦想的城市,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建康城外,战旗猎猎作响,元军的号角声震耳欲聋。宋军将士们严阵以待,他们知道,这将是一场决定南宋命运的决战。
然而,面对元军的强大攻势,他们的心中也不免生出一丝忧虑与恐惧。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,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即将拉开序幕……
鄂州陷落后,长江这道天堑仿佛一夜之间被巨人撕裂,防线如枯叶般被秋风卷走,南宋的疆土赤裸裸地暴露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。
消息如野火燎原,迅速传遍了朝野内外,临安城内人心惶惶,街巷间充斥着不安的低语和绝望的叹息。官员们面色凝重,步履匆匆,仿佛末日已至;百姓们则紧闭门户,祈祷着上苍能赐予这片土地一丝喘息之机。
京师各界,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,都将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般紧紧攥在了贾似道身上。这位曾权倾一时的宰相,此刻却如同被推向了风口浪尖,进退维谷。
在无数双期盼与质疑的目光中,贾似道终于被迫在临安城内设立了都督府,旌旗招展,铠甲铿锵,看似是要力挽狂澜,实则心中五味杂陈。
而元军那边,一路势如破竹的统帅刘整,原是南宋军中的一员骁将,英勇善战,威名赫赫。
然而,贾似道在武将中推行的“打算法”,如同一张无形的网,将忠诚与信任绞杀得支离破碎。刘整的上司,为了排除异己,竟也对他下手,利用“打算法”的严苛条款,罗织罪名,将其迫害得无路可走。
在绝望与愤怒中,刘整被迫打开了通向蒙古的大门,从此,一柄锋利的双刃剑插入了南宋的心脏。
贾似道对于刘整的军事才能,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。每当夜深人静,他总会想起那个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身影,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。
因此,尽管临安城内外呼声震天,要求他立即出兵收复失地,贾似道却如同一只缩头乌龟,迟迟不敢迈出那一步。他害怕,害怕一旦与刘整正面交锋,自己将会输得一败涂地,成为千古笑柄。
直到有一天,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传来~刘整病死了!
这消息如同春风拂面,瞬间吹散了贾似道心头的阴霾。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反复确认之后,才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那笑容里,既有解脱的轻松,也有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渴望。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率领大军,势如破竹,收复失地,重振朝纲的辉煌景象。然而,这笑容背后,隐藏着的是怎样的阴谋与算计,却无人知晓……
——未完待续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