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摊时间长了,自然认识了很多朋友,绝大多数是在市场搞批发的小老板,没事时候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。他们中不少人以前也在外面推车卖货,一开始的确很挣钱,后来干的人越来越多竞争就激烈了,城管大队成立后好多人更是生不起那个气,就改行到市场里搞批发了。他们有时候拉回一车货,赚的钱顶小商贩干一个月的收入。但是高利润伴随着的是高风险,也有看走眼赔钱时候,不像小贩子每天都赚点那么稳妥。我从骨子里就不是安分的人,要让我平平淡淡的做一辈子小商贩肯定接受不了,有一点机会我都想着去赚大钱,想赚钱首先就得提高自己的人脉圈子,所以跟这些做买卖的能手处得都很融洽,为了将来也加入他们的行列做好了准备。
一晃又到了秋天,母亲坐火车来到西市,去娟子家里和她父母见了面,两家老人觉得我们都老大不小了,既然情投意合就别拖着了,商量早点结婚吧。其实我心里不赞成这么早成家,总想着干出点名堂以后再风风光光的把娟子娶进门,但是拗不过他们的执意只好同意了。回到西市我张罗着租了个楼房,买的家具也十分简单,两张床一个沙发一个电视,别的啥也没有。选了个良辰吉日就结婚了,娟子家里送亲的来了四五个长辈,我家这边是父母还有宋叔三叔两口子,找了个饭店正好坐满一桌,简单走了个过程就算办完了婚礼。从始至终也就花了不到一万块钱,她家一分钱彩礼也没要,给姑娘做了不少新被子褥子,那时候农村的条件只能做到这些了。所以一直以来我对老丈人丈母娘都很感恩,现在有钱了对待他们就和自己父母一样。
成家后身上担负的责任就更大了。马上到冬天了,我也不想再推车去卖货了,因为天冷街上人少水果也怕冻,拿棉被盖着别人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,只能一个劲喊着卖,一天到晚也卖不了多少货。市场里有个朋友叫张龙,每年入冬后就在市场外租个摊位零售苹果,因为一个人忙不过来,之前说好了今年要和我搭伙。到了阴历十一月份,我俩老早就租了个摊位,找了个报废的小货车停在那,买好了双层的棉被和塑料布,接着开始转悠着进货。和小贩子不同,我们进货一次就要好几千斤苹果,所以价格肯定比别人要便宜许多。一开始不太忙比较省心,早晨九点来钟去打开棉被卖货,晚上四五点钟天冷就下班了,不用挪车也不用卸货,把苹果箱包进棉被塑料布里就能收摊,虽然一天卖不了多少,也比当小贩子赚的多。进了腊月以后就开始忙了,来买的人大多数是农村老百姓,那时候的人好像特别能吃,谁家办个年货都得花个好几千。水果也是几百斤的往家买。但是买高档水果的比较少,家家主要就是买苹果和橘子。旁边卖货的也越来越多了,小货车并排停了二十多俩。一半卖苹果一半是卖橘子的。这时候才明白为啥把摊位放在市场外面了,里面买货的卖货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根本就进不去了。因为我们也是在车上卖,老百姓误认为和院里一样都是自己拉回来批发的,所以就近一买比较省事。我们卖的价格比小商贩要便宜了很多,但是不让挑选,一个人拿个大簸箕撮起苹果往网袋里装,看着有坏烂的再挑出来。另一个人忙着过秤收钱,因为竞争非常大,我们都是多少钱进的货原本价就往外出售,那赚什么钱呢?缺斤少两,我们管它叫宰秤。那时候没有一个摊位的秤是准的,一般情况下一百斤最多就给你八十斤。为啥不实打实的卖非得要宰秤呢?我们也很无奈。举个例子吧,有ABC三个商贩,都从一家苹果批发商那进货。进价是九毛钱,刨除箱皮挑走烂果,你得卖一块钱才能保本。A比较老实本分,卖一元五每斤。B为了薄利多销卖一元三每斤。C是个老油条卖一元一斤,然后十斤苹果少给二斤。老百姓来买货之前肯定货比三家呀,把价格都打听好了再买。A说我这货贵点一元五一斤,但是保证足斤足两。管用吗?起誓也没用,老百姓是不会相信的,同样的货肯定买最贱的去。到了晚上看结果吧,A卖了五百斤赚了二百五十元。B卖了一千斤赚了三百元。C卖了多少呢?五千斤,一百斤就给八十斤呀。是不是赚了一千元。第二天怎么办,AB是不是都得跟C学习了,不那样不行啊,要不赚不着钱。就这样近墨者黑满市场全成了宰秤的。有人就说了,买货的就那么傻吗?要是我买完肯定拿到别处再称一下看够不够斤数。恭喜你已经步入了聪明人的行列,但是现实中为什么许多想法是完美的,实际却行不通呢?下一章就给大家讲讲聪明人也束手无策的各种宰秤方式。
读书三件事:阅读,收藏,加打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