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5书阁 > 历史小说 > 大明:开局要造反,老朱乐麻了 > 第四十七章 文人无心 对老朱的误会
换源:


       说着,老朱转过身看向朱标。

“这次的事情,你做的很好,手段也是不错!”

“不过,只是杀了一个费聚,你还是显的太仁慈了。”

“拿人开刀,要从最大的那个开始,这样,他们才会从心底感到害怕。”

“只有心底深处的害怕,才能让他们以后有所收敛。”

不过整体来说,朱元璋对于朱标的这次行动还是很满意的。

为人君者,不能一味的仁慈,但是也不能一味的杀戮。

两者结合,方能展现帝王手段。

从这点来说,朱标比他做的合格多了。

“爹,我一直要的就不是让他们感到害怕!”

听完朱元璋的话,朱标混不在意的说道。

“如果靠着让别人害怕去做事情,固然会有效果,但是也容易出现问题。”

这就是朱标和朱元璋存在最大歧义的地方。

朱元璋统治的大明后期,杀戮不停,大明朝廷之中,官员紧缺。

导致了官员身在牢狱之中,死的前一天还在处理公务。

这是老朱一朝特有的景象。

而且由于杀戮太重,反而有反效果。

民间的农民起义,一直屡禁不止,从未停歇。

虽然朱元璋在朝堂上做到了乾纲独断,可是大家都害怕居多,少了人心。

熟知这些的朱标,根本就不打算做第二个朱元璋。

“爹,就像那李善长,我当然可以杀了他。”

“但是杀了他,和杀了费聚,效果都是差不多,最多就是这些勋贵们的害怕会增加几分。”

“但是如今,我放过李善长,他的心里会不会充满感激呢?”

“那些勋贵们会不会更加听话一点?”

“虽然没有那么害怕,但是却会佩服?”

朱标不是仁慈,该杀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手软。

但是他想要的是人心。

如今的大明还是需要人心来治理天下。

朱元璋略一思索,点了点头。

但是就像这些淮西勋贵们了解他一样。

他同样很是了解这群淮西将领们。

这群人不会从此就老老实实的。

“标儿,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打算。如今你初掌大权,我说什么你都不会认同。”

“但是,咱还是要告诉你,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动心。”

“古往今来,人心最是难测!”

老朱看着朱标,语重心长的说道。

他俩可以关上门吵架,这都是自己家的事情。

不管朱标行不行,这个天下还都是姓朱的。

但是如今讨论的是治国方略,朱元璋向来公私分明。

朱标知道,朱元璋说这句话是真心的为他好。

但是他有自己的理由,自己的坚持。

如今才是刚刚开始,接下来还要做的事情很多。

“爹这些人毕竟都是对我大明有功,如果全杀了,天下的武将们,谁不会寒心?”

“您放心好了,这些人我还有大用呢。”

“肯定会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价值,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大明的隐患。”

目前的朱标,对于这些人,还只是有一个简单的规划。

依照目前的情况,还无法实施,所以就没有对朱元璋明说。

朱元璋坐回了椅上,摆了摆手。

“罢了,现在都是你当家做主,没有咱说话的权利!”

“咱就快快乐乐的当个农家翁!”

“但是我们的约定依然有效!”

权利是人心底最深处的渴望。

一旦拥有过,谁都不会轻言放弃。

朱元璋也是如此。

只不过现在形势逼人,不得不如此。

而且目前来看,朱标做的还算不错,勉强能够得到他的认同。

以后定是能成为一个有为的君王。

但是朱元璋的心底,还是希冀,能有自己夺回权利的那一天。

不过等他身死之后,皇位,他还是会传给朱标。

“标儿,如今朝廷之中,众多勋贵回乡,文人的势力必定会大增!”

“朝堂之上,恐怕会变成这些文人们的一言堂!”

“咱有句话,不得不嘱咐你!”

“武将们在战场摸爬滚打一辈子,心思还算单纯,没有什么大心机之辈!”

“可是文人们不同,他们读的书多,懂得道理也多。”

“所以做起坏事来,更是没有底线。”

“咱向来对于这些文人,都是只可利用,不可信任!”

“大多数的文人,都是没有心的!”

这是朱元璋自登基以来,总结出的最大的结论。

这个话题,他也就和朱标说了。

这是真正的肺腑之言。

那些淮西勋贵,都是跟着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。

现在即使有了权力,大多不过是做些违法乱纪之事,属于是小打小闹。

成不了什么大气候,但是朱元璋依然把他们侍卫毒瘤。

可是这些文人不同,他们一旦掌握了权利。

凭借他们的知识,完全可以祸国殃民,那是武将们所不能比拟的。

这也是他宁愿自己累点,也要废除宰相的根本原因。

现在的洪武朝,虽说与天下士大夫共治天下。

但是实质的权利全都被朱元璋牢牢攥在了手中。

他是打心眼里对这些文人感到不放心。

如今朝廷的情况,武将们失去了话语权。

而且朱标从小就是身受当世大儒教导,被儒家理念影响的很深,养成了仁厚的性格。

肯定会对这些文臣们大有好感。

朝廷上,文官们的话语权就会日益增大。

长此以往下去,朝廷的政态就会变得畸形。

这也是朱元璋最担心的地方。

“父皇,你放心,儿臣既然敢用,自然是有手段能够控制的。”

朱标没有想到,朱元璋对文人的防备之心到了如此地步。

他一直认为,满朝的勋贵才是他的心腹大患,毕竟每次大案,这些勋贵们死的都可不少。

如今才发现,朱元璋防备最深的居然是这些弱不禁风的文人。

这倒让他一时有些错愕。

不过随即就想明白了其中原因。

每次朱元璋举起屠刀的时候,总是有不少勋贵死于其刀下。

这些勋贵们都是为国有功,因此名声较大,人们下意识的就会认为,朱元璋这是针对功臣们的洗礼。

但是仔细深入一想,比如胡惟庸一案。

死去的功臣勋贵,总共才有多少。

可是此次大案总共杀了将近一万五千人,勋贵只是其中的极少数。

…………

PS:求求数据,求鲜花,评价票,月票,打赏。

有啥就送点啥吧!跪谢了!

飞卢小说,飞要你好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