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震子,明代神魔小说《封神演义》中的人物,在第十回“姬伯燕山收雷震”中首次登场,周文王姬昌第一百子。[1]
雷震子乃天雷将星转世,在雷雨中出生,被前往朝歌的周文王姬昌在燕山古墓中寻得,收为养子,成为文王姬昌第一百子,后被师父云中子取名为“雷震子”。雷震子本来面如桃蕊,眼有光华,[1]七岁时误食虎儿崖上两枚红杏,突然背生风雷二翅,面如青靛,发似朱砂,上下獠牙,身躯长有二丈。师父云中子赠他金棍,[19]命他下山助义父周文王脱险回西岐,[2]后在武王伐纣期间屡立战功,斩杀辛环[27]、余化等敌将。[20]纣王死后,姜子牙用封神榜封神,雷震子与李靖、金吒、木吒、哪吒、杨戬、韦护七人一同肉身成圣,保护周朝八百余年。[3]
雷震子最初在宋元话本中出现,经过《武王伐纣平话》[48]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[56]和《春秋列国志》[55]等前代作品的发展后,其故事形象终至《封神演义》定型。[61]在小说中,雷震子代表惩恶扬善、雷厉风行的正义形象,在武王伐纣中战功赫赫,成为全书重要角色之一。[24]其形象在后世文学、影视作品中逐渐丰富,电影《封神》中就将雷震子与龙须虎、四不相等神话生物融合在一起,创造出具有当代特色的雷震子形象
朝(约公元前2070年—约公元前1600年[1][2][108][115]),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奴隶制朝代。[113]夏朝实际是由氏族为核心发展形成的国家,[3]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、17后[4][5](夏统治者在位称“后”,去世后称“帝”),建立者为大禹,[112][113]亦又说是启[111][116],定都阳城、斟鄩、安邑等地。河南嵩山一带和伊河、洛河流域为活动中心区。[116]
夏是黄河中游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联盟,由十多个姒姓部落所组成,夏后氏在这些部落中居于领导地位。尧、舜时期逐步强大,鲧治水失败被杀。鲧子禹,继承父业,并取得了治水的成功。得到众多部落首领的支持拥护,成为诸夏族最高领导者,并逐步建立了夏族王权。[117]禹本来传位于益,但益却让位给禹子启,这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“家天下”的开始[6]。
夏朝西起HEN省西部、SX省南部,东至HEN省、SD省和HEB省三省交界处,南达HUB省北部,北及HEB省南部。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、登封、新密、禹州一带。
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,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、青铜时代初期。[7][8]
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。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、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。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“夏都”的神秘面纱,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。